真得“一辈子学做教师”
来源:     作者:赵欣欣     时间:2012-11-29     点击:[]    

真得“一辈子学做教师”

——赵欣欣参加骨干教师华东师大研修班学习心得

引言:

什么是成长,教师成长必须与学生一起成长。教育的生命力在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教师的真正成长和发展,在教师内心的深度觉醒。

教育,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祖国的未来。

——于漪

我很喜欢“在讲台上用生命唱歌”的于漪老师,我曾在华东师范大学骨干教师研修班开班仪式代表学员讲话时引用了于漪老师的经典话语:“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但一辈子还在学做教师!”五天修学,十天浸润,半月学思,个月沉淀,我的灵魂又一次觉醒,学习归来,愈发感到要想“担起学生的现在”和“祖国的未来”,还真得“一辈子学做教师”!

这次培训,是一次学习之旅,更是我人到中年的一次检省求证之旅。求证我的教育观念是否正确、求证我的思维方式是否科学、求证我的知识结构是否完善,以下报告就是我一路求证找到的答案。

  • 我们离理想还有多远?——绿色指标的启示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曾经说过:“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我们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

我们共同的事业是什么?是教育,那么教育又是什么?很多时候我们缺少对这些终极价值的思考,造成了教育短视和功利的蔓延。

中外的教育家、思想家对教育有着独到的见解:

孔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鲁迅:“教育是要立人。”儿童的教育主要是理解、指导和解放。

蔡元培:“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

陶行知: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

钟启泉:教育是奠定“学生发展”与“人格成长”的基础。

秦文君:“教育应是一扇门,推开它,满是阳光和鲜花,它能给小孩子带来自信、快乐。”

蒙台梭利:“教育就是激发生命,充实生命,协助孩子们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帮助他们发展这种精神。”

雅斯贝尔斯:“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

恩格斯:教育是人的再生产。

我们现今的教育已经被异化到令人心痛。举几个例子:今年5月,网上惊现湖北孝感为备战高考“吊瓶班”图片;许多学校打出这样的“励志”标语,“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生时何必久睡,死后自然长眠”;“不好好学习的两种下场:逛不完的菜市场、穿不完的地摊货”,从上述现象,我们哪里看得到教育的踪影,“教育”变成了一场功利的追逐,其结果必将是人性的戕害。

香港著名学者资中筠说,今时今日的中国,最让她感到痛心疾首的问题是教育。在资中筠看来,中国现在的教育,从幼儿园开始,传授的就是完全扼杀人的创造性和想象力的极端功利主义。如果再不改变,中国的人种都会退化。

吴刚平教授说:“中美教育差距30年是乐观的估计。中国的教育把孩子往死里整,全社会都在整孩子,奇迹是还没整死。”

的确,教育的问题绝不仅仅是教育内部的问题,“救救孩子”的呐喊我们也思考了百年、奋斗了百年。那么,什么才是疗救教育痼疾的良方?在上海,我找到了答案——那就是绿色指标体系。

在绿色指标体系考量以下指标:

学生学业水平指数;学生学习动力指数;学生学业负担指数;师生关系指数;教师教学方式指数;校长课程领导力指数;学生社会经济背景对学业成绩的影响指数;学生品德行为指数;学生身心健康指数和跨年度进步指数等。

在这样的指标体系下的导向下,我们看到了这样的教育实践。

  • 学校没有早自习、晚自修
  • 全校开设校本课程近100门
  • 全校不订教辅材料
  • 保证每人每天1小时体育锻炼
  • 每周一次全校性的文艺表演
  • 每学年一次的“学生生活质量调查”
  • 学习越好的学生放学越早
  • 不以今天的质量换取明天的质量
  • ……

“静教院附校”用行动描绘了什么他们理解的教育:师生关系改善,学生负担减下来,学业水平持续提升,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被激发起来,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得到重视,学生的学习权利受到尊重,学生的人性得到关怀,学生的生命达到了增值……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绿色指标体系是指挥上海教育方向的旗帜,是评价教育质量的尺子,是每一位教育人追寻的目标,是纠正应试教育异化的良方,是实现全人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路径。它使我们依稀看到了素质教育的方向和教育培养适应社会需要公民的信心。值得研究,值得借鉴。回到大连的第二天,正赶上《大连市中考质量分析会》,我惊奇地发展,其实,我们正在用这样的指标考核学校、考核教育。相信这静悄悄的革命带来的将会教育本真的回归,将会成为大连儿童和谐发展的福祉。

  • 我们应该怎样研究?——由“后茶馆式”到“后情知”的思考

“静教院附校”等许多上海名校课改中也曾面临课堂教学的种种问题,可贵的是,他们能发现教育的真问题并积极寻找解决方案,“后茶馆式”教学就是他们在进行了时间、空间、目标三个维度的研究之后,根据上世纪80年代教育家段力佩校长提出的“读读、议议、练练、讲讲”有领导的茶馆式教学继承发展而来。

“后茶馆式”教学“茶馆”在何处?又“后”在哪里呢?让我们来看一看。“后茶馆式”教学有一个核心,“议”为核心。两个特征,学生自己学得懂的,或部分学生学得懂的内容教师不讲;尽可能暴露学生的潜意识,尤为关注“相异构想”的发现与解决。三个发展,教学方式更加完善(从“书中学”一种学习方式发展为“书中学”、“做中学”两种学习方式),教学方法更加灵活,教学的价值取向更加明确。

由此我们发现,“后茶馆式”教学研究发展了段力佩先生的理论,使之更符合时代的特点,避免了学科局限,从而更具有普适价值。

为了使“后茶馆式”教学走进家常课堂,学校又通过循环实证的方式求得全体教师的文化认同。

    仰望星空,我们会看到星河灿烂,一颗颗恒星闪烁着恒久、璀璨的光芒,不因时间的变化而改变,不因气候的变迁而晦暗。教育的天空也有一颗颗恒星,因为遵循教育规律提出教育理论而放出恒久的光芒,冷冉先生不就是这样的恒星吗?我们不也正经历了“静教院附校”的研究过程最终回归到“情知教育”的研究吗?宋庆泮先生曾经撰文:《发展是最好的继承》。那么,我们怎样把“情知教学”研究推向“后情知教学”呢?我们学校的“情知教育”不正是对冷老思想的传承和发展吗?我似乎看到了一种推进“情知教学”研究思维方式,那就是“找到真问题——多维度研究——发展原有理论,赋予新的含义——用循环实证的办法求得文化认同——落实到家常课,惠及咱学生”。这样的发现令我兴奋得想跳“骑马舞”!因为我们学校的选择不正是沿着这种思维方式开始的吗?而我们今后不正该朝着这样的方向去进发吗?倘若,我们真能沉下心来,脚踏实地地研究发展“冷老”的思想,先生有知,也会含笑天堂了。

  • 怎样的评价是有意义的?——基于技术的教育观察

杨玉东老师的教学风格不像别的老师那样富有激情,也很少幽默,但整个一个下午,老师们听到入神,他用平实的话语、科学的方法告诉我们教育需要理性和冷静。他的《走进课堂做研究》,也让我——一个有着十年基层管理经历的“管理者”感到以往工作的缺失。

1.为什么而评价?

评价就是价值判断。杨玉东老师认为:“教育评价的目的不是做出评判,而是寻求改进”。所以,管理者要以合作者、同伴的身份,和老师“肩并肩”,“基于观察事实发表观点,基于学习效果诊断课堂”,共同研究问题,提供建议,从而实现评价“改进教学行为、优化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

2.怎样的评价是有意义的?

杨玉东认为:要突破经验的局限要掌握三种技术即课堂记录和分析的技术、学科内容诊断的技术、“以学论教”评价的技术。而这一切都起源于详实细致的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需要用眼睛和笔为课堂录像。需要准确记录以下信息:教学结构;教学活动转换;课堂提问记录;课堂反馈;结构性语言;学生语言流动;学生学习状态;移动路线;叙事性文字记录;师生语言互动分析。

对照以往我的听课,哪里想到要获取这些信息?信息掌握得如此表层,我竟然还敢自以为是地评课,用自己的“权威”去干预教学,想想都后怕。

杨玉东老师随后的“如何用学科内容分析工具诊断教学”中提到的三种分析角度也令我大长见识,如关键性教学事件分析、学习结果水平分析、教学任务认知水平分析。

接着,杨老师又在“如何获取学习效果”中讲到了三个策略,即使用工作单分析学习效果、运用前后测了解学习效果、运用分层抽样访谈估计学习效果。

这一下午,我从几乎一无所知到窥到一斑,受到极大的震动,教育是科学,科学的探索在于求真!求真就不能想当然,不能囿于经验,不能望文生义,不能浅尝辄止,不能人云亦云!有了求真的导向,有了行者的心态,教育才有希望。

学到就要想到、做到,回校后,我一直在研究杨老师的课件,希望学到精髓,并尝试和老师们分享。

四、不能不说的几点感悟

什么是大师的境界?张人利说,是“玩”的境界,是“乐之者”的境界。满怀深情投入地“玩”,耐得住寂寞地“玩”,衣带渐宽终不悔地“玩”,就能“玩”出大师的境界,就会赢得高品质的教育生命。

浸润上海文化,深受感动。文化是什么?龙应台说:文化是衣着打扮;文化是为人处世;文化是举手投足,一颦一笑;文化是怎样从卖菜的小贩手里接过找来的零钱……文化是品位、道德、智能的总和。在一个厚实的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而有品味;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生命!迟海鹰老师说,置身江南,我们无法发火,只能随着民风民俗,祥和地活着……这就是文化的力量,化民成俗啊!上海老师们和普通人用行动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文化“厚实”的社会。

必须说谢谢:感谢局领导的远见卓识,不吝资金为我们提供这样开阔眼界的机会;感谢局长飞赴上海对我们提出期望,感谢局领导亲赴机场送迎,让我们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感谢金晔老师前期的协调、沟通、选择让我们不虚此行!能成为高新区的教师,遇上这样的好领导,我们感谢生活!

我想用旅途中给女儿发的最后一条短信结束我的汇报:

……及至鲁迅纪念馆,则顿生敬意!先生说:“只要能培养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在生活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这就是孺子牛精神,为了民族未来殚精竭虑竭尽全力的孺子牛精神!先生不愧为“民族脊梁”!然,我民族不能只靠先生一副脊梁,她的昂首挺立需要更多地脊梁,那么,让我们来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