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反思
来源:     作者:朱朝帅     时间:2013-05-31     点击:[]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反思
朱朝帅
 

        在骨干、及品牌教师送教下乡活动,根据63中学生的特点,我全方面地做了了解,并做了多次的调整修改。降低提问难度,使提出的问题更直接化;分散实验动手难度,采用边学边实验的形式,处处让学生亲自体验,并合作交流展示。也采取一定的语言鼓励和物质奖励机制(物质奖励为一瓶饮料,学生可用这个特殊圆柱体瓶子,结合今天实验深入探究思考)
 

        本节课是“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第一课时,重点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探究出成像规律,掌握研究方法。为了降低学生活动的难度,帮助他们建立科学而有效的研究过程,我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设置了一些学生熟悉的情景,提出问题,层层深入,引发他们的观察、探究与思考。整体采用 “引、动、导、探”教学机制,就是“启发引导、多维互动、自主探究、促进发展”。教学中将“引动、导探、启思、激创”要素贯穿全过程,使学生以“动”为中心,在“思”、“探”、“创”中发展。学生在问题的解决中获取知识,掌握方法,总体效果不错。
 

        我认为这节课的成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合理的情景设置
  从学生简单易操作的活动出发,设置问题情景。在凸透镜成像特点引入时,让学生从经验中发现凸透镜所能成的像,再引发学生探究未知的成像特点。
师:大家试一下,用放大镜看书上的字,放大了吗?
生:放大作用,能放大字
师:大家都看到字“变胖”了!
能否也让“老师”也变胖呢?试一试!还能看到什么样的像?
两次现象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看到远处的老师是倒立,缩小的;近处的字是放大,正立的。
授课中学生可通过凸透镜观察书上的字,得到正立、放大的像;伸长手臂看远处老师,可得到倒立、缩小的像;但无论怎样调节远近,都无法得到倒立、放大的像。由学生伸手可做的小实验引入课题,学生觉得亲切、熟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实践中又能发现其它特殊现象从而引发质疑。在课堂教学中,若比较多的采用这种边学边实验的组织形式,让学生通过“动”进行学习,使各种感官受到刺激,就能延长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促使大脑对各感官传输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思维密度。在本课中基本采用此方法进行实验,从而降低实验难度。
 

2.有效的课堂提问
  教师设计的问题目的明确,有针对性,环环相扣,就能引发学生的思考,研究过程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如何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让学生将前面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对新问题的探究情境中;“如何观察虚像?”通过刚才引入时学生的动手小实验,体会“光屏”作业、及眼睛的作用。既复习了实像和虚像的区别,也为下面的探究活动扫清了障碍,给学生一个可以想象的载体。“实验中,你要观察什么现象,记录什么数据?”帮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和实验过程中应记录的数据。
 

3.学案的精心设计及方法指导
针对初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我所任教班学生的学习状况,我对探究过程的设计是在学生整体感知凸透镜能成各种不同性质像的基础上,再分步探究成像时物距和焦距的关系。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我采用的是“半开放式探究”,对学生进行分层次的要求。
学生经过第一次的初步探究得规律后,基本熟练掌握实验技巧了,接下来就是根据物理的变化区域做实验,测像距并记录成像特点。这一环节是本课的最难的地方。我对实验表格进行了重新设计,把教材中一个整体数据表格,改成三个实验表格,第一个表格实验中,已经把物距变化的数据打了上去,学生通过引领感受操作过程;并学会用比较法横向、纵向分析数据。整个实验中有教师建议、学生必做的部分,确保规律的得出;也有学生自主完成的部分,使规律得到进一步验证。避免了无引导引起的盲目性,最关键是分散了、降低了实验难度。学生在做第二个表格实验时,已经可以自己取物距,而且物距是逐渐变小,物理素养在提升。从整个探究过程来看,学生都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完成探究活动。从随机抽查的几组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基本上都能正确进行实验,初步得出规律。
 

4.自制教具激趣、强化应用
我就在这一环节中又自制了“凸透镜成像演示仪”。把刨冰盒底部,挖了一个箭头,正好可以扣在台灯上,这样就制成了一个发亮的“箭头光源”,再经放大镜成像,不仅可得到在生活中看到的像,还可在屏幕上得到无法看到的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把灯头朝上,在天棚上成像,再用一平面镜反射到大屏幕上,则会得到“正立”放大的实像,就变成了投影仪的模型,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幻灯机、投影仪的构造和成像原理。学生大喊:“哇,太神奇啦!”
通过感官刺激增强了他们对本课实验规律的应用理解。也加深了学生对实、虚像的理解和区别。学生还踊跃地参与其中,用刚才探究得结论,快速找到像的位置。
通过这些自制的小教具,可提供学生的积极性、可视度,不仅如此,有时可让学生自己做,培养其动手能力并激发兴趣。使学生始终保持能动、活跃的思维和积极的探究状态,从已知到未知发展学习、探究能力,启发积极地创造性思维和思维碰撞,从而发现新知识、新思路、新方法。
 

反思:
1.如果学生的基础好一些,课堂时间更充裕一些,可以将教师的演示实验改成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实验。让学生经历从整体到局部的自主探究,体验凸透镜成像的性质。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可以实行完全开放的探究形式,允许学生在活动中犯错误,走弯路,加深对探究过程的理解和研究方法的掌握。
 

2.对实验教学的认识:实验是物理科学的基础,也是物理知识的源泉,加强实验是物理教学的时代特征,又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同样,实验也是形成物理概念、建立物理规律的重要方法,物理学习就是通过对物理现象、过程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可以来源于学生的生活,也可以来源于实验提供的物理事实。从生活中得到的感性材料通常来自复杂的运动形态,本质的、非本质的因素通常交融在一起,仅通过这种途径形成概念,建立规律有相当的困难。而实验则可提供经过简化和纯化了的感性材料。如果能在课上做到“边学边实验”,通过:“设疑引学,辨疑解难,释疑巩固。” 三个环节不断循环,收益最大的是学生!它能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明确的具体的认识。
 

总之,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物理教师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学生对实验的重视程度则是影响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时,教师要尽量发现挖掘身边的物理现象,并运用身边物品制作小教具,组织学生边学边实验,;要注意引导学生做到如下几点:①认真观察课堂演示实验。②独立完成学生分组实验和课外小实验,勤动手、敢动手。③自己设计和制作某些简单模型或玩具。④逐步养成用实验解决物理问题的习惯。进而引导学生从物理走向社会,将物理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中,提高物理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