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如同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一千个校长也会有一千种对待教育的憧憬。

我一直这样对老师、家长和孩子说,凡事不要太过功利,人生就是一个淡定而从容的过程。

教育也一样,它就是一份坚守,守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守得一寸之心,守得云开见月明;教育就是一种成全,成全学生的未来,成全自己的人生;教育就是一类审美,发现学生之美,发现自身之美,发现师生情谊之美,发现身边的美丽风景;教育就是一场修炼,修诚心结善缘,升华生命;教育就是一朝相遇和陪伴,用初始之本真对待他人,用初始之热情对待工作,在相遇与陪伴中给予他人和自己以幸福的愿景;教育就是一次旅行,爱在左,情在右,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小心呵护着孩子的成长,让一径长途点缀的花香弥漫,充满挚爱和深情。

教育应该是美好的、智慧的,是从心所欲而不愈矩的。它展现的不应是僵化的说教,而应是深情地唤醒,它承载的不应是冰冷的思想,而应是温暖的人心。

愿我们学校的孩子少一些世故,多一份童真;愿我们身边的老师少一些倦怠,多一份热情;愿我们的家长少一些浮躁,多一些清醒;愿我们的校园少一些戾气,多一份温馨。

我希望我们大工附校培养的孩子,未来不仅能够成就伟大的事业,也能成为一个挺立的、大写的——人。

—— 王 东

怎样做好一名青春期孩子的家长
来源:     作者:     时间:2014-10-10     点击:[]    

由于青春期生理、心理变化的突然性、多样性、特殊性,不仅使青少年自己感到茫然不知所措,有时也会让我们做家长的不知如何应付。往往是这一个问题还没有解决,另一个问题又来了。所以多数中学生的家长都感到了累----心累!

   一、 鼓励孩子与同龄人之间的交往

    如果你对刚理完发的孩子说:“什么发型,难看死了!”青春期子女的反应多半是鼻孔里冷冷地一声“哼!”潜台词是:“你懂什么!”不过,如果这话是出自同学之口,那可不得了,他很可能会把费了好大劲理成的心爱发型弄乱重来。

    “一起去公园转转吧!”节假曰里,父母好不容易安排妥当一次充满温馨的出游,可孩子的反应已远远不再是童年时的欢呼雀跃,取而代之的那份勉强与拖拉倒像是你让他去拔牙:“非得我也去吗?”更有甚者,干脆一口拒绝:“不行,我和同学还有事呢。”后来你才得知,所谓“有事”不过是陪同学或朋友去商场挑一盘磁带而已。

    为了孩子的生日,父母亲转了无数商场,跑得腿脚发软,精心挑选了合体的衣服作为礼物(当然是父母认为既漂亮又大方的),可是孩子完全不领情;更让父母伤透心的是,在甜言蜜语向你争取到生曰聚会的赞助以后,名单中却没有你的位置……。

    如果你已经有了上述类似的经验,切莫气愤伤心,因为你并不孤独,有许多家长与你一样有着共同的感受;如果你还没有这样的“机会”,也别太早得意,因为你恐怕在劫难逃。在子女的青春期内,这是一道少不了的风景线。不必埋怨孩子“没良心”,“不懂事”,更不用怀疑自己什么地方没有尽职以至孩子疏远了你。就如同孩子在三四岁时,曾有一段什么都要“我自己来”一样,这是又一次生命的飞跃。

    无论你多么爱你的孩子,都要明白这一点,在进入青春期后,最能影响他的不是父母,而是他的同龄人。社会心理学常识也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是从他人的眼中认识自己的,因此,如果你希望孩子具有健康的自我意识,那么请鼓励他去结交朋友,他们在与同龄人的交往中会获得建立准确自我概念所需要的各种信息,在团体活动中体验自我价值。相反,如果你的孩子在休息日、节假日永远寸步不离父母左右,从来不要求去“找同学”、“找朋友”,放学后家中永远是既没有电话打进来,也没有电话打出去,你千万不要得意,以为孩子多么听话、多么守规矩,而应当引起你的警惕,你应当找孩子谈谈,想想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不和别人来往。至于家长以学习、成绩为由,限制甚至阻止子女与同学来往,就更不足取,因为朋友所能给予他的,有许多是你所无法给予的,而那又是他的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

    实际上,多数家长并不反对子女广交朋友,我们担心的主要是在子女交往的对象上,唯恐“交友不慎”会对孩子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常常忍不住横加干涉:“你为什么要与某某来往?他......”我建议家长少发这样的议论。首先,这是十分不公平的,大多数青春期的孩子还未定型,随便的给他们贴上“坏孩子”的标签太轻率了。其次,孩子选择朋友有他自己的标准,可能某个孩子确实有这样那样的毛病,但更可能具有你所不知道的某种可贵之处,而那正是你的孩子极为珍视和需要的:或许他们有共同的爱好--足球、集邮,或许他们在性格上互补--一个内向谨慎,一个开朗泼辣。另外,少男少女的友谊往往比成人纯洁得多,用成人世界中或多或少的功利甚至势利的经验来评判,本身是对他们美好情谊的亵渎。

    其实,孩子能否结交到朋友,以及结交什么样的朋友,说到底还是取决于他自己,要靠他自己的魄力与能力,靠他自己的分辨和选择。也就是说,如果你的孩子善良正直,诚恳待人,他的身边自然不会缺少朋友;如果你的孩子真的结交了一些不大好的朋友,恐怕首先是他自己在成长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作为家长,最重要的还是应该在教育自己的子女上多下功夫,在子女心灵的陶冶和人格的完善上多下功夫。

    二、欣然面对“反叛”

    与同龄人关系密切,与家长关系慢慢“疏远”。这是在同一时期发生的同一事情的两个方面。

    提到“疏远”,提到“反叛”,家长们往往掩饰不住自己的激愤和失望。青春期少年对于家长的这种疏远和逆反,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不仅中国如此,在世界各地也大同小异。语言、文化背景各异的父母在这方面可以说是同病相怜。

    家长对孩子的抱怨经常伴随着生动的比较:这孩子小时候特听话,可现在你让他干什么都好象没听见一样;过去连春游时穿什么衣服都要你帮她挑,现在可好,和同学去哪里玩都不情愿告诉你;小时候嘴巴真甜,家里来了人叔叔阿姨叫个不停,如今叫人蚊子声,然后往自己房间里一躲,就再也不露面......总而言之,孩子好象变了一个人,变得让家长颇不满意。其实,只要冷静下来琢磨一下,家长们也会发现自己抱怨得不尽合理:如果已经上初一的女儿,睡觉前还缠着你给她讲故事,或者身高已经一米六七的儿子,举着客人带来的香蕉大叫阿姨......恐怕你的感觉会更糟糕。不是吗?他们确实已经长大了,他们已经进入了青春期,“我长大了”的感觉在他们心灵中前所未有的强烈,身心各方面的变化使得他们与过去迥然不同。

    实际上,疏离和逆反只是表面现象,它所包含的实质是成长规律所提出的要求。到了青春期后,青少年的内心世界更加丰富了,愿意自己独立思考问题,喜欢保留自己的秘密,不愿吐露内心的真情,不轻易把内心活动表现出来,特别不愿向老师、家长等有尊严感的成人说,而是把心扉严密地闭锁起来。在家里希望有自己的小天地,常常把自己的抽屉锁上,不让别人翻看。但是,他们的内心秘密总是要发泄的,就通过写日记等办法表白自己的内心秘密,倾诉自己的真情,寻求自我安慰。处在这种心理状态下的青少年,有时感到得不到别人的理解,就会产生无名的孤独感和忧伤感,落落寡欢,神情忧郁,对月落泪,见花伤情。但是,从总体上说,青春期闭锁心理的出现,在人的生命长河中,不但是必经的,而且有着进步的、发展的作用,推动人们从幼稚走向成熟。通过自我反省,树立起正确的自我观念,抑制本能的无意识冲动,逐步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因此,无论童年时宝宝的天真烂漫多么令人留恋,你们的关系多么融洽和谐,这一切都已成为过去。他已经开始迈向成人世界,这是认识的重要一步。相应的,家庭关系也需要建立不同于以往的模式。

    他们长大了,但他们依然爱你,他们希望并且需要你以不同于以往的、同志式、朋友式的平等态度对待他们,而不是仍然将他们只当成“乖孩子”。我们每个成年人都有自己的朋友,其中不乏生死之交、莫逆之交、患难之交请想一想,即使对待如此密切的朋友,彼此之间能够未经允许互拆信件吗?能够未经同意代做决定吗?哪怕是为对方着想、于对方有利,你会吗?当然不会!因为这样做是不道德、不尊重别人的。那么,你又为什么理直气壮地去这样对待已经十几岁的孩子呢?为什么对他的拒绝和抵制感到气愤和委屈呢?《围城》上有这么一段话,刻画了做家长的心态:“一切做长辈的都不愿意小辈瞒着自己有秘密,把这秘密逼出来,是长辈应尽的责任。”,所以,我们总是有意识无意识地去了解孩子的“秘密”。《中国教育报》上有句话:“硬性了解孩子秘密的家长是不会尊重孩子的家长。”

    下面有几条建议供大家参考:

    1、请记住要像对待成人一样对待你的孩子。已经进入青春期的他们不会再简单地服从和遵守你的命令。

    2、请记住你的孩子有发表意见和观点的权利。家庭的“重大决策”,比如耐用消费品和高档电器的添置、度假的方式和地点,甚至于父母工作的变换,都应当让他们知道,听取他们的意见,并且尽可能加以采纳,因为青春期思维的敏捷,使得他们的想法比成人更精彩。

    3、请尽可能理解你的孩子。青春期毕竟只是通向成年的桥梁,而不是真正的成年,他们的意见、判断很可能经常是不妥当甚至是荒唐的。身为家长当然可以不同意乃至反对,但在否决孩子意见的同时,你完全可以同时表达出你对他的理解__虽然家长不能接受,但是家长懂得他的想法,明白他的感受。

    4、请让你的孩子知道界限的原则。因为他们在许多问题上还不具备独立承担和处理问题的资格,家长在某些事情上实施“绝对权利”是合理的。应当让孩子知道这些不可逾越的界限在哪里,不可违反的原则是什么。但是,如果你的界限和原则过多,它们就将形同虚设,会遭到或明或暗的坚决反抗。

    最爱孩子的莫过于父母,最温馨的教育环境莫过于家庭。既然与成人关系的调整与重塑是青春期的“必修课”,家长与其一味埋怨孩子的“逆反”,不如欣然面对。而且,如同家庭教育的其它方面一样,家长总是比孩子具有更大的主动性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