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如同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一千个校长也会有一千种对待教育的憧憬。

我一直这样对老师、家长和孩子说,凡事不要太过功利,人生就是一个淡定而从容的过程。

教育也一样,它就是一份坚守,守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守得一寸之心,守得云开见月明;教育就是一种成全,成全学生的未来,成全自己的人生;教育就是一类审美,发现学生之美,发现自身之美,发现师生情谊之美,发现身边的美丽风景;教育就是一场修炼,修诚心结善缘,升华生命;教育就是一朝相遇和陪伴,用初始之本真对待他人,用初始之热情对待工作,在相遇与陪伴中给予他人和自己以幸福的愿景;教育就是一次旅行,爱在左,情在右,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小心呵护着孩子的成长,让一径长途点缀的花香弥漫,充满挚爱和深情。

教育应该是美好的、智慧的,是从心所欲而不愈矩的。它展现的不应是僵化的说教,而应是深情地唤醒,它承载的不应是冰冷的思想,而应是温暖的人心。

愿我们学校的孩子少一些世故,多一份童真;愿我们身边的老师少一些倦怠,多一份热情;愿我们的家长少一些浮躁,多一些清醒;愿我们的校园少一些戾气,多一份温馨。

我希望我们大工附校培养的孩子,未来不仅能够成就伟大的事业,也能成为一个挺立的、大写的——人。

—— 王 东

旅行让年轻人成长
来源:     作者:     时间:2012-10-08     点击:[]    

 

        小编的话:文中所说的旅行,于我们,我们的孩子也许永远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但仍希望它会带给我们思考、转变,哪怕一点点,于孩子都将是成长,是进步。

旅行让年轻人成长


        今天认识了来自法国的年轻姑娘Aline,19岁,刚大学2年级。她拿着两个法国基金会的钱来中国进行这次的旅行,共计1300欧元,待1个月。我想说的不是关于她有多幸运,而是想说幸运的背后到底是什么。

        Aline说,法国有句俗话:“旅行能让年轻人成长。”所以这也就是这些青少年旅行基金会成立的初衷。为她提供基金的两个基金会都替20岁以下(包括20岁)的青少年提供旅行基金,有两个前提:第一,必须是一次单独一人的旅行;第二,这次旅行必须有助于你的成长。

        为了获得他们的支持,Aline从今年1月份开始做一份长达10页的计划书。计划书里必须包括这次旅行主题——“看风景”可不是什么主题——Aline这次的主题是关于中法当代艺术家生存现状,主要方向是摄影和涂鸦。她的另外一个获得基金支持的朋友选择的旅行主题是“英国菜到底是不是垃圾”。

        为了赢得基金,Aline必须在计划书里列明她到中国以后,要走访哪些城市,哪些艺术家。她需要提供这些艺术家接受她拜访的证明(邮件或者传真,包括手机短信等),要列出采访提纲和采访计划。同时,她还需要提供她这一个月内的行程安排,住宿安排等各种细节。在旅行结束以后,她还需要递交一份不少于15页纸的报告给基金会,如果这是一份令人满意的报告,基金会将会支持她的下一次旅行。

        这种基金会的存在就像天使一样,帮助青少年成长和圆梦。但更有意义的是,它帮助的是那些真正有独立思考能力和行动能力的年轻人。轻浮的卖萌或者热闹的噱头对他们根本没有吸引力。要打动他们,必须是一份踏踏实实的事先可操作方案,以及事后的一份答卷。扪心自问,在我十来岁的时候,一定没有本事拿出这样一分计划书,甚至连想个像样的主题的本事都没有。

        现在很多人把“旅行”和“梦想”混为一谈,我在旁边看着,觉得大多数的“梦想”也许其实只是轻飘飘的“白日梦”而已。人们倾向于冀盼天上掉下一捆钱,或者天上掉下一个带着一捆钱的人,哭着喊着求着要让做梦者去旅行。让他们去看风景,吃美食,住酒店,然后回来,在成长的道路上不留下半点云彩。即便这个世界上真的有旅游大神,它凭什么帮你?

        今天是Aline到达深圳的第一天。瘦瘦小小的她背着一个大包,放着三脚架,笔记本,相机,录音笔。努力而认真地用英语和少许中文对约好的艺术家进行采访。临别的时候她问我哪里有超市,她想去买接下来几天的食物。她说这是她第一次一个人跑到中国来做这样严肃的一个项目,但是她不害怕,她觉得她每天都在从不同的人和事里吸收营养。我想,对每个年轻人而言,这样的旅行一定比什么“去西藏洗涤心灵”,或者“丽江的柔软时光”之类更有意义。

        只是,你做得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