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如同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一千个校长也会有一千种对待教育的憧憬。

我一直这样对老师、家长和孩子说,凡事不要太过功利,人生就是一个淡定而从容的过程。

教育也一样,它就是一份坚守,守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守得一寸之心,守得云开见月明;教育就是一种成全,成全学生的未来,成全自己的人生;教育就是一类审美,发现学生之美,发现自身之美,发现师生情谊之美,发现身边的美丽风景;教育就是一场修炼,修诚心结善缘,升华生命;教育就是一朝相遇和陪伴,用初始之本真对待他人,用初始之热情对待工作,在相遇与陪伴中给予他人和自己以幸福的愿景;教育就是一次旅行,爱在左,情在右,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小心呵护着孩子的成长,让一径长途点缀的花香弥漫,充满挚爱和深情。

教育应该是美好的、智慧的,是从心所欲而不愈矩的。它展现的不应是僵化的说教,而应是深情地唤醒,它承载的不应是冰冷的思想,而应是温暖的人心。

愿我们学校的孩子少一些世故,多一份童真;愿我们身边的老师少一些倦怠,多一份热情;愿我们的家长少一些浮躁,多一些清醒;愿我们的校园少一些戾气,多一份温馨。

我希望我们大工附校培养的孩子,未来不仅能够成就伟大的事业,也能成为一个挺立的、大写的——人。

—— 王 东

附属学校骨干教师党史学习教育培训之循迹红色杨家沟
来源:     作者:     时间:2021-07-13     点击:[]    

  7月6日下午,附属学校骨干教师党史学习教育培训班一行根据培训计划来到了杨家沟。一路行车两边都是典型的黄土高坡地形地貌,满眼千沟万壑,很少能看到河流,山上的植被也比较稀疏,树木比较少。据班主任王老师介绍,这里的植被在解放前更差,现在的植被大多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近些年来,共产党员带领群众种植的,目前陕北山上的植被状况明显改善。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我们再一次被这里的党员干部群众这种艰苦奋斗革命情怀所感动。

  一进入杨家沟,就被眼前十个红色大字所震撼,‘’红色杨家沟,百年扶风寨‘’。我们寻路向山上走去,脚下非常陡峭,多是石头,走起来很不舒服。可是当地的老乡说当年毛主席就走着这样的路,转战陕北。当时还没有现在的路况好,都是土路,夏天多雨时节,泥泞不堪,毛主席和普通战士一样,在泥泞的道路上艰苦跋涉。

  我们今天参观学习的第一站是毛主席当年转战陕北在杨家沟停留居住的地方,叫做新院。这是一处极具特色的四合院式的窑洞建筑,是陕北窑洞民居的杰出代表,建筑风格总体上属于传统的中式窑洞,又有日本和西欧哥特式建筑的元素,可谓土洋结合,中西合璧。纵使是这样,在今天的人们看来,居住环境也是比较简陋的。但是这样的条件,据王老师说,当年毛主席曾经说过,这里是他转战陕北一年多时间里,住过的条件最好的房屋。毛主席在这里住了120天,写了40多篇文章。

  听到这里,我们大家都不由得心潮澎湃,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拥有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在他们面前,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一切的困难都阻挡不了革命者前进的脚步。作为党和国家的缔造者,毛主席、周总理等共产党人历尽千辛万苦,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推翻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光明的新中国。但他们位高不谋私,居功不自傲,永远和人民站在一起,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全心全意为国家谋发展,全心全意为中华民族谋未来。

  沿着一条窄窄的防空洞,我们来到了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当年办公开会的地方,这里是杨家沟一位马姓地主家的学堂。学堂前面立着一块巨大的石碑,据王老师说,这是当年解放军来到这里把土地分给了村里的农民之后,农民们为感谢党、感谢解放军自发立的石碑。‘’最后一把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做军装,最后一床被盖在担架上……‘’这就是人民对党、对解放军做出的最响亮的回答。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而人民会把他举得很高很高,并永远记住他。

  在毛主席等党中央前委办公开会的小院,由榆林市委党校的马老师为我们上了一堂党史课,讲述了毛主席带领中央前委转战陕北的经过。在一年多的转战陕北的岁月里,可谓危机四伏,险象环生,有几次与追来的国民党军队几乎是擦肩而过,但即使是这样,毛主席也没有离开陕北东渡黄河到山西去。毛主席及中央前委就这样一直战斗在陕北,直到取得沙家店战役的胜利,陕北革命形势被胜利扭转之后,毛主席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陕北人民,在吴堡县的川口东渡黄河。

  循迹红色杨家沟,让我们再次身临其境体会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革命事业所付出的艰辛努力,这种伟大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我们要世世代代传承下去。